东河概览
包头市东河区党政大楼
【概况】
东河区是包头市辖区城区之一。因季节性河流东河(蒙语称博托河)流经区境而得名。辖区东界与土默特右旗接壤,西界接九原区,南界临黄河,北界连石拐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0°30′~40°39′,东经109°57′~110°12′,行政区域面积470平方千米,辖2个镇、12个街道, 49个行政村、66个社区。
【人口民族】
东河区户籍人口数392027人,其中:男性193825人;女性198202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4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2271人,少数民族中蒙古族10091人,回族17747人,满族3970人,其他少数民族117人。
【地区经济】
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1.7亿元,按不变价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3%,较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1%,高于目标5.1个百分点,增速上升4位,税收占比达到9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保持全市第一。
【地形地貌】
东河区位于土默特平原西部,地形属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100米。地势北高南低,呈半平半坡状,南北高差50~70米。地貌分山地、台地、平原三种类型。
山地分布在杨圪塄地区,杨圪塄位于东河区东北向60公里处,位于北纬40°30′,东经110°24′,属于大青山中段南缘部分。山脊陡峭,奇峰绝崖,沟谷切割较深,多呈V型峡谷。最高海拔标高1500米,最低1300米,相对高差200米,为中等山地形。位于主体地域北部的大青山南麓外延部分海拔高1200~1300米,相对高差100米,为低山地形。台地分布在城区北部,为大青山南缘外延部分。山间盆地与平原山丘交错分布,丘陵起伏,沟谷排比,皆河流所致。壕赖沟以西的转龙藏、及北梁地段均属此种地形。平原分布在城区中、南部,由黄河及沟谷山洪冲积而成,东起黑麻板村、小巴拉盖村,西至郑二窑村、毛凤章村、井坪村等。地势平缓,土壤肥沃。
剥蚀堆积地形分布于城北的台地上,海拔高程1038~1129米,由新生界第三系砂砾组成,表面覆盖黄土质粘砂土,形成浑圆形山顶,地形略向西南倾斜。堆积地形分布于城中、南部的平原地带,由黄河及沟谷山洪冲积而成,地势微有起伏。沿黄河北岸一带,盐渍化普遍,沼泽零星分布。由冲击砂、黏质砂土砂质黏土堆积而成。土壤为淤积土,海拔1005米。西脑包地区由细砂、粉砂组成之固砂丘、砂垄,属风成地形。
【气候条件】
东河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侯区,地处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结合部,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变化无常,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空气湿度小,平均风速大,降水量少,大风和沙尘日数多,强冷空气活动常带来降温甚至寒冻天气;夏季高温炎热,降水集中,雨热同季,阵性降水多,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阵性降水中;秋季秋高气爽,雨量减少,刮风较多,天气晴朗,气温续降,霜冻普现;冬季寒冷,气温剧变开始封冻,降雪日增,多刮西北风。
【历史沿革】
包头建制始于战国时代。自赵武灵王在今包头一带设置九原郡始,到清代止,先后有秦、汉、前秦、北魏、东魏、北齐、隋、唐、辽、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在这里设置郡县,长达2000多年。
包头地处北疆,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错杂处的地带,随着双方政治力量的消长,这里时而为少数民族统治,时而隶属中原王朝管辖,设置增变较频,城镇时建时废,土地时牧时农,人口增减无常,变革频繁。
1950年初,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设3个区,城北为一区,城南为二区,城郊为三区。1953年1月1日,在城区东北回民聚居区设立回民自治区。1956年8月,裁一区、二区、回民自治区建制,将三区合并,组建包头市东河区。
【区划建置】
1956年8月,东河区成立之初,设4个街道办事处,辖60个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
1959年,改设8个街道办事处,辖72个居委会。
1960年,兴办城市人民公社,成立东河区人民公社,设和平、火箭、红旗、磴口4个分社,分社辖管理区。
1963年初,停止“东河区人民公社”称谓,裁分社建置,将原4个分社改为7个公社。
1968年10月,裁磴口、杨圪楞2个人民公社的建置,行政工作分别移交糖厂、煤矿,全区共有居委会68个。
1970年9月,又将和平、团结、红旗3个人民公社改划为胜利、新风、红卫、和平、火箭、团结、红旗7个人民公社,后又增设磴口人民公社。
1979年,改人民公社建置为街道办事处,共设9个街道办事处。至1983年底,全区共9个街道办事处,135个居委会。1984年10月,新置河东、二里半、铁西街道办事处。至1985年底,全区共12个街道办事处,169个居委会。
1998年,河东镇由原郊区划归东河区。辖26个村委会。
2002年,全区168个居委会调整为109个社区。2005年调整为110个社区。
2006年,辖12个街道,1个镇;94个社区,26个村委会。
2008年,将九原区沙尔沁镇划归东河管辖。沙尔沁镇辖23个村委会。河东镇设置没有变化,辖26个村委会。辖12个街道办事处,90个居委会。
2012年,全区辖2个镇,村委会49个;12个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调整为59个。
2015年,全区辖2个镇,村委会49个;12个街道办事处,新设立5个直管社区,辖52个社区居委会。
2020年,全区辖2个镇,49个村民委员会;12个街道办事处,6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24年,全区辖2个镇、12个街道、49个行政村、66个社区。
【工业】
全区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26个,全年铝行业产值同比增加12.2%。永臻工业科技(包头)有限公司年产100吉瓦光伏铝边框、内蒙古长发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套新能源汽车用散热器和5万吨光伏超导电缆智能生产线项目、包头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包铝)超高纯铝基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包铝5N超高纯铝项目引领东河区打造全国单体最大的高纯铝生产基地,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更高端。内蒙古华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云)三期42万吨轻合金项目建成投产,电解铝规模优势凸显,初步形成“绿电—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低碳铝循环经济产业链。微科(内蒙古)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绿色轻量化高端铝合金新材料项目投产,补齐东河区新能源装备配套领域短板,铝精深加工产值占比达到42.5%。包头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150万只乘用车轮智能工厂、年产500万件绿色高强韧铝合金汽车零部件智慧生产线项目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正在建设。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万吨黄原胶项目建成投产,填补包头市大型玉米深加工产业和东河区生物发酵产业空白。
【重大项目建设】
全生命周期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288.7亿元的46个重大项目全部按期开复工,波普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10个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中洲新能源智慧物流港等 15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全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0%,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6.1%。竣工项目29个,竣工率63%,较
2023 年提高12个百分点。投产项目20个,投产率达43.5%,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3个,完成投资率118.5%。新增“四上”企业及个体54户,同比增长54.3%。
【农牧业】
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2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9700万斤,农林牧渔总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5.9%。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完成2023年老旧温室改造项目收尾验收工作,2024年,东河区获批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先后被自治区农牧厅命名为设施农业引领基地、设施农业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全区升级改造设施农业1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3.8万亩。推进蔬菜育苗集约化发展,完成华鹿现代农业70亩标准化育苗中心建设、润泽园60亩工厂化育苗基地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果蔬育苗能力、蔬菜产量分别突破3亿株、48万吨。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打造,“东河小米”“东河黄瓜”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金鹿油脂冷榨葵花籽油等六款产品完成蒙字标认证,海岱村蔬菜协会、南海子无公害蔬菜生产运销协会申报农畜产品集体商标。融牧3000头奶牛规模牧场项目、天禾生态农业500亩盐碱地设施渔业养殖项目、5000立方米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项目已全部完工。
【商贸服务业】
持续擦亮包头金街、包头南海景区、“沙尔沁沿山沿黄”休闲农旅景点3张文旅名片,东河区工人文化宫(全民健身中心)、复盛公民俗文化收藏馆、晋商会馆小剧场投入使用,包头“城市原点”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开街,包头市剪纸展示馆项目即将完工。沙尔沁镇阿都赖村入选第四批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单,举办全国首届2024年黄河非遗美食月活动、南海龙舟赛包头半程马拉松(第三站)、自治区大众速度滑冰联赛等系列文体旅活动442场,接待游客591.1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9.5亿元,包头金街创造单日接待游客11.98万人次历史记录,文商旅融合发展。持续打响“东河好礼”“东河年菜”等购物节品牌,开展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促消费活动,累计带动消费4亿元,有效释放消费潜力。全区物流货运规模首次突破4000万吨,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业务实现“零”突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量11.47亿元,同比增加29%。实际利用外资4468万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
【招商引资】
围绕全市“3+5+N”产业布局,锚定铝及铝精深加工、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精准度”,全区首个单体投资超过50亿元的永臻科技项目开工建设。全年签约区外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34个,协议总金额460.1亿元。
【多领域改革】
启动园区“管委会+公司”改革,发挥正信铝业能源有限公司金融优势,为园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一网通办”比率保持100%,事项办理环节、办事材料、办理时限、群众跑动次数均压减60%以上。新增市场主体4790户,总量达到4.3万户。南海景区事企分开改革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及强度综合指标位居全市前列,23户企业获批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户企业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9户,包铝获批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五二研究所轻合金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促进会铝加工分会、铝基稀土新材料企业技术中心、高端铝基稀土中间合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东河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各级巡视巡察、督查检查、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
【绿色低碳园区建设】
包头铝业产业园区、包头铝业公司分别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包铝分布式光伏项目进入运行发电阶段,微科分布式光伏项目按进度计划推进建设,包铝900兆瓦风电项目、1200兆瓦新能源项目部分区域已具备送电条件,初步实现“绿电”供应。东兴综合产业园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园区标准化厂房(二期)等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加快建设,盘活企业低效用地220亩、闲置厂房1万平方米,园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利用。
【城乡品质提升】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个,改造率累计达到92.6%,高于全市8个百分点。47个“温暖工程”项目如期完工,惠及群众1万余户。673个充电车棚建成投用,覆盖率达到95%。持续推进城市“微更新”,新增绿地面积1.1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口袋公园、小微景观5处。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集中推进雨污分流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消除排水管网隐患85处,完成胜利路、解放路、经一路上游排水管网改造,整治拆除违建556处,优化便民市场8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87.7%,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覆盖率达到100%。覆盖34个村片区、200万平方米的清洁取暖改造收官。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全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13天,华云新材料成为自治区首家环保绩效A级企业,完成乡村绿化美化8个示范村栽植任务,获评“自治区森林城市”。
【民生实事】
坚持节约裕民,民生保障只增不减,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达到75%。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职工薪资待遇兑现和养老金待遇补差等遗留问题。承接的30项市级民生实事、7项区级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9300人,包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荣获国家级产业园高效运营奖。区中医医院“郭芬名医工作室”入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东站街道成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无结核社区试点。东河村快板队等4支志愿服务队入选自治区移风易俗优秀典型案例,六合枕、徐氏杏干制作技艺获评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全市首家银龄生活馆建成投运,黄土渠社区获评自治区老年心理关爱示范点。北梁棚改15个小区、4万套安置房分户产权办理实现“愿办尽办”,占全市近三分之一的61个住宅小区、涉及21250户产权办理堵点全部打通。全区火灾起数下降6%,连续两年保持下降趋势,初信初访率下降17.3%,“两抢一盗”警情下降15.5%。波普公司成立自治区首家中小民营企业退役军人服务站。
【“三个高地”建设】
打造教育高地。组建教育高地党建联盟,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包一中、景开中学学位供给。成立于涛名校长工作室,两个名校长工作室入选“自治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培养计划”。启动实施“全员导师制+同伴计划”,组建“家校医社”联合体。全年中考考取总人数和考取率、总均分都位居全市第1名,高考普文600分以上人数全市占比51.7%。
打造医疗高地。市中心医院与东河区医院实现统一法人管理,运营管理效能大幅提升。2家区属公立医院分别加入市级蒙中医治未病专科联盟、精神卫生专科联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100%,东河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郭芬名医工作室入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名民间中医入选首届“包头市民间名医”,2项中(蒙)医传统医药疗法、技术被列入东河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自治区社区托育服务试点地区。
打造文化高地。举办“百位名家进东河”系列活动,邀请杨飞云、丁一林等油画名家,鲍昆等摄影名家走进阿都赖村、南海景区、包头红街开展采风创作等艺术交流活动。围绕“一都三城一地”目标,完成反映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包头铝业集团转型升级的纪实文学作品《决战》。原创歌曲《老城烟火》《魅力阿都赖》入选包头市新歌发布首批歌曲。沙尔沁镇、回民街道获评自治区级特级综合文化站。内蒙古电力科技博物馆正式挂牌,剪华大帐传统剪纸展厅项目入选国家文旅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类TOP20”,非遗六合枕制作技艺和徐氏杏干制作技艺获评自治区级非遗工坊。
【社会治理】
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打造“石榴花开锦绣东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王若飞纪念馆获评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1+1>2”的新型劳动人事争议纠纷联动解决机制,实行多部门联动多元化解劳动人事纠纷。通过劳动仲裁和监察执法为4510人挽回经济损失8123.82 万元。高压整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两抢一盗”警情同比下降15.5%,矛盾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 16.1%,累计108天无刑事警情发生,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
完成300亩大青山南坡提质增效项目绿化示范点任务。强化常态化防火巡护,全区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草原火灾受害率控制在2%以内。推动南海湖水体治理、生态修复相关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南海湖水体治理与湿地保护能力。湿地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湿地面积增加至2992公顷,湿地鸟类增加至242种,湖泊水域面积增加至713公顷。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包铝、华云烟气脱硫脱氟系统提标改造等6个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治理项目。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严格工业企业废水监管,利用在线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园区重点企业排水情况,确保排水持续稳定达标。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磴口断面、头道拐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类标准。低碳循环经济有序发展。推动包铝、华云自备电厂“三改联动”技改建设、森都碳素煅烧炉余热综合再利用技术改造,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碳。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平远物资回收公司年废钢铁回收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鑫生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华毓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包头市清洁塑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同方冠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年废橡胶和塑料回收加工能力达到 10万吨,包头市华翔再生塔资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拆解3万辆汽车项目、波普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和年产120万吨地聚物胶凝材料等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正加快实施。
2025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