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河区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河

东河概览

包头市东河区党政大楼


自然环境


【概况】

东河区是包头市辖区城区之一。因季节性河流东河(蒙语称博托河)流经区境而得名。辖区东界与土默特右旗接壤,西界接九原区,南界临黄河,北界连石拐。地理坐标为北纬40°30′02″~40°39′42″,东经109°57′47″~110°12′02″,行政区域面积470平方千米,辖2个镇、12个街道, 49个行政村、66个社区。

【地形地貌】

东河区位于土默特平原西部,地形属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100米。地势北高南低,呈半平半坡状,南北高差50~70米。地貌分山地、台地、平原三种类型。

山地分布在杨圪塄地区,杨圪塄位于东河区东北向60公里处,位于北纬40°30′,东经110°24′,属于大青山中段南缘部分。山脊陡峭,奇峰绝崖,沟谷切割较深,多呈V型峡谷。最高海拔标高1500米,最低1300米,相对高差200米,为中等山地形。位于主体地域北部的大青山南麓外延部分海拔高1200~1300米,相对高差100米,为低山地形。台地分布在城区北部,为大青山南缘外延部分。山间盆地与平原山丘交错分布,丘陵起伏,沟谷排比,皆河流所致。壕赖沟以西的转龙藏、及北梁地段均属此种地形。平原分布在城区中、南部,由黄河及沟谷山洪冲积而成,东起黑麻板村、小巴拉盖村,西至郑二窑村、毛凤章村、井坪村等。地势平缓,土壤肥沃。

剥蚀堆积地形分布于城北的台地上,海拔高程1038~1129米,由新生界第三系砂砾组成,表面覆盖黄土质粘砂土,形成浑圆形山顶,地形略向西南倾斜。堆积地形分布于城中、南部的平原地带,由黄河及沟谷山洪冲积而成,地势微有起伏。沿黄河北岸一带,盐渍化普遍,沼泽零星分布。由冲击砂、黏质砂土砂质黏土堆积而成。土壤为淤积土,海拔1005米。西脑包地区由细砂、粉砂组成之固砂丘、砂垄,属风成地形。

【气候条件】

东河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地处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结合部,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空气湿度小,平均风速大,降水量少,大风和沙尘日数多,强冷空气活动常带来降温甚至寒冻天气;夏季高温炎热,降水集中,雨热同季,阵性降水多,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阵性降水中;秋季秋高气爽,雨量减少,刮风较多,天气晴朗,气温续降,霜冻普现;冬季寒冷,气温剧变,开始封冻,降雪日增,多刮西北风。

2021年度平均气温为8.4度,较历年平均气温偏高0.7度,年极值最高气温为35.6度,出现在7月10日,年极值最低气温为-24.3度,出现在12月26日;年降水量为240.4毫米,较历年降水量偏少21%;本年度大风共出现22天,较历年平均大风日数偏多12天,扬沙天出现11天,霾出现21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978.9小时。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降水量为163.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8%。

                                                     

历史人文


【历史沿革】

包头建制始于战国时代。自赵武灵王在今包头一带设置九原县始,到清代止,先后有秦、汉、前秦、北魏、东魏、北齐、隋、唐、辽、金、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在这里设置郡县,长达2000多年。

包头地处北疆,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错杂处的地带,随着双方政治力量的消长,这里时而为少数民族统治,时而隶属中原王朝管辖,设置增变较频,城镇时建时废,土地时牧时农,人口增减无常,变革频繁。

1950年初,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设3个区,城北为一区,城南为二区,城郊为三区。1953年1月1日,在城区东北回民聚居区设立回民自治区。1956年8月,裁一区、二区、回民自治区建制,将三区合并,组建包头市东河区。

【人口民族】

东河区户籍人口400031人,16.23万户,男性19.78万人,女性20.22万人;暂住人口8.4万人,男性4.7万人,女性3.7万人。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3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2644人,占户籍人口的8.16%,少数民族中蒙古族10091人,回族18005人,满族3979人,其他少数民族569人。

【区划建置】

1956年8月,东河区成立之初,设4个街道办事处,辖60个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

1959年,改设8个街道办事处,辖72个居委会。

1960年,兴办城市人民公社,成立东河区人民公社,设和平、火箭、红旗、磴口4个分社,分社辖管理区。

1963年初,停止“东河区人民公社”称谓,裁分社建置,将原4个分社改为7个公社。

1968年10月,裁磴口、杨圪楞2个人民公社的建置,行政工作分别移交糖厂、煤矿,全区共有居委会68个。

1970年9月,又将和平、团结、红旗3个人民公社改划为胜利、新风、红卫、和平、火箭、团结、红旗7个人民公社,后又增设磴口人民公社。

1979年,改人民公社建置为街道办事处,共设9个街道办事处。至1983年底,全区共9个街道办事处,135个居委会。1984年10月,新置河东、二里半、铁西街道办事处。至1985年底,全区共12个街道办事处,169个居委会。

1998年,河东镇由原郊区划归东河区。辖26个村委会。

2002年,全区168个居委会调整为109个社区。2005年调整为110个社区。

2006年,辖12个街道,1个镇;94个社区,26个村委会。

2008年,将九原区沙尔沁镇划归东河管辖。沙尔沁镇辖23个村委会。河东镇设置没有变化,辖26个村委会。辖12个街道办事处,90个居委会。

2012年,全区辖2个镇,村委会49个;12个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调整为59个。

2015年,全区辖2个镇,村委会49个;12个街道办事处,新设立5个直管社区,辖52个社区居委会。

2020年,全区辖2个镇,49个村民委员会;12个街道办事处,6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21年,全区辖2个镇,49个村民委员会;12个街道,6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城区景观】

东河区文化底蕴厚重,老城特色鲜明,红色文化、西口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通。

王若飞纪念馆(原称泰安客栈)位于东河区通顺街3号,是一座四合院落,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王若飞1931年11月在此被捕入狱。院内矗立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乌兰夫为烈士题词的石刻碑廊及王若飞半身雕像。常年展出革命文物20余件,珍贵图片260余张,纪念性报刊书籍100余份。1964年,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包头召(福徵寺)位于东河区东门大街北端,是一座蒙古族藏式建筑结构的寺庙,约建于清康熙年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1925年中共包头工作委员会在此建立,这是包头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王若飞、乌兰夫、李裕智等无数革命先辈在此活动。包头召革命纪念馆1964年被包头文物管理处命名为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中共包头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阿善遗址位于东河区阿善沟门村东,是一处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遗址。阿善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还包含有极少青铜时代及其以后的文化遗存,出土文物丰富,其中以石器、骨器和陶器为主。阿善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社会形态及其相邻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子湿地景区位于东河区南侧,占地面积2992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13公顷,南海湖库容量600万立方米,南海子湿地重点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有野生植物207种,鸟类232种。先后被授予“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教育基地”“国家级自然学校”“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国森林(湿地)体验基地”“自治区第一批重要湿地”等称号,2017年“南海黄河鲤鱼”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商标。

莲花山(大青山旅游区)位于东河区沙尔沁镇,是康熙大帝西征葛尔丹的兵营之一,是明、清时期北方重要的驿站所在地。占地面积5.52平方公里。

妙法禅寺(俗称吕祖庙)位于东河区吕祖庙街30号,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汉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咸丰早期,占地面积41144.7平方米。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南星现代农业园景区位于东河区南黄线南100米处,占地面积166.67公顷,是集农业技术推广、绿色瓜果蔬菜种植、采摘、认养、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综合生态园,是科技农业和观光旅游结合的人文景区。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


经济建设


【地区生产总值】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4亿元,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0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3亿元,同比增长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085元和28998元,同比分别增长8%和10%。

【居民人均收入】

2021年,东河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0085元,同比增长8%,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48.5%,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26.4%,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25.4%,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9.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8998元,同比增长10%。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36%,经营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50%,农村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18.2%,农村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11.8%。

【农牧林水】

农业:自治区下达的1.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约10万亩,产量突破1.5亿斤。蔬菜种植面积6.2万亩,年产量突破45万吨,同比增长12.5%。集中连片新建改造老旧温室2000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4万亩,蔬菜育苗能力突破1.5亿株,占全市的39%。率先在全国开展玉米种植施用工业CO2气肥技术,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新技术2万亩。农牧业年碳排放可控制在1.7万吨左右,年固碳能力可达到11万吨。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示范社、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6个,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24家、家庭农场142家。

畜牧业:全区牲畜存栏12.11万头(只)、增长6.2%,出栏13.2万头(只)、增长5.8%,肉产量0.2万吨、增长8.8%。全区22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9.3%;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73%以上,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申报绿色食品认证4个、名优特新农产品1个,累计培育认证“两品一标”经营主体22家、认证农产品128个;包头市正北食品有限公司、包头中药有限公司获第五批“内蒙古老字号”品牌;内蒙古骆驼酒业有限公司获2021年度中国酒业百强;南海子村获批自治区一村一品示范村。

林业:全区森林覆盖率24.9%,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完成3000亩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和2021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产地检疫率100%,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90%以上,测报准确率85%以上,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5‰以下。

水利:全区农灌机电井共856眼,控制灌溉面积12.1万亩。根据269眼农灌井现场水电数据测定,建立“以电折水”计量基本模式,东河区获评水利部“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示范县”;牵头开展黄河河道有关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完成黄河32.5公里分区划界订桩工作,迁建远滩区房屋192平方米,阻止违规种植农作物面积500余亩;常态化全覆盖开展30个河湖库“清四乱”巡查,督促区、镇、村三级河湖长及属地部门限期整改各类问题1000余处;邓家营子村、王大汉村等10个村的饮水设施完成升级改造;完成南海村、磴口村、东富村3个险工段应急加固除险工程,确保凌汛期安全度汛。

【工业】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增长13.1%。铝主导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包头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60万只卡巴轮、四通(包头)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铝基稀土功能性中间合金新材料、中氢能源科技发展(内蒙古)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介孔纳米三氧化二铝中试生产线、包头铝业有限公司1万吨高纯铝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达效,华云铁路专用线和输煤系统投入使用,正威(包头)铜基新材料产业园、微科(内蒙古)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轻量化铝合金等项目落地,原铝产能达到130万吨,高纯铝产能达到5万吨,铝深加工产品形成600万只铝轮毂,200万套汽车转向节、转向支架、发动机配件,1800万平方米电子铝箔,60万吨铸造铝合金的产能规模。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回收再利用能力稳步提高,内蒙古华源天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铝灰资源化利用、包头市平远物资回收有限责任公司200万吨废钢回收加工扩建工程等一批再生资源项目落地,截至年底包头铝业产业园区已形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年处理废钢200万吨、废铝22.5万吨、废塑料6万吨、废橡胶4万吨的产能规模。包头铝业园区承载和服务能力持续升级,引进有实力企业盘活低效用地,再利用闲置土地、厂房。

【商贸服务业】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0亿元,同比增长8%。按行业划分:批发业销售额实现31.4亿,比上年增长1.2%;零售业销售额实现32.07亿,比上年增长4.6%;住宿业零售额实现0.21亿,比上年增长4.6%;餐饮业零售额实现10.41亿,比上年增长13.7%。服务业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包头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复,拟建海关监管仓。组建包头市商贸流通协会,规划商贸业发展布局,促进传统商业提档升级,打造南门外街道东官房社区、南圪洞街道复圣元社区和天骄街道民航东社区“一刻钟”便民圈。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维多利摩尔城、九曲华街、吾悦广场城市综合体投入运营,“老包头记忆”系列文旅项目一期“包头·福巷”加快建设,重点商圈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开展“回味老包头、约惠新东河”第二届消费季主题活动,累计直接消费3.6亿余元,带动消费6亿余元。充分挖掘社会消费潜力,支持夜间经济和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包头市粮食加工贸易物流园项目奠基。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4亿元,同比增长20%。城镇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1.4%,其中,50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49个,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92.0%,占全部投资的64.5%。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232.0%,占全部投资的3.0%;第二产业比上年下降1.5%,占全部投资的16.3%;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18.8%,占全部投资的80.7%。

【营商环境】

政务环境:“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启用新政务大厅,设立全市首家7×24小时智能自助服务区,建立代办帮办机制,推行“5+2”无休政务服务。打响“蒙速办”品牌,设置“一次办、帮您办”专区。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六减一优”工作,梳理完成首批65项政务服务事项,精简申请材料25%,平均压缩审批时限84%,减少跑动次数114次,压缩环节49%。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实现“一次办”“一窗办”“一网通办”,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941户,增长33.9%。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

法治环境:坚持以案促改和建章立制相结合,制定《执法委员会工作机制》《盯警盯案工作规范》等文件,对涉企重大案件,实行专案专办,挂牌督办,限时结案,侦破涉企案件61起,化解涉企积案9起。为各经济主体开辟“绿色通道”,实现“最多跑一次”即完成登记立案;全面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自助立案,进一步提高诉讼服务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企业诉讼成本。加强对经济犯罪侦查、审判和执行活动的监督,主动走访企业,受理不服法院生效判决、执行活动检察监督案件40件,发出检察建议40份。

产业环境:强化要素保障,累计为包头铝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华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实贷款4.4亿元,推动包头铝业园区、东河区农牧林草事业发展中心、包头市山川圣阳热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6个部门、企业申报获得自治区重点产业(园区)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资金3324.6万元,帮助包头铝业有限公司、包头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13家工业企业进入自治区电力多边交易平台,累计节约用电成本约2.7亿元。不断提升金融扶持力度,组织辖区内50余家中小微企业与中国银行、金谷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对接,提供“银税贷”等金融服务,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人才保障能力,推动部门、企业与内蒙古科技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22项。包头中药有限公司、包头市一禾稀土铝业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包头市南海湿地管理处等10家企事业单位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1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

【招商引资】

聚力产业链精准招商,制定《东河区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链长责任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东河区服务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等举措。举办东河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与上海市崇明区政府签订“两地融合一体化发展战略协议”,在四川内蒙古商会建立“东河区成渝地区招商联络站”。全年对接“三类500强”企业和行业头部企业、新锐企业等各类企业382家。签约项目91个,协议总金额643.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02.2%、130.5%,分别是上年的3.6倍、4倍;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亿元以上项目37个。已落地项目61个,协议总金额3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0%、500%。引进国内区外资金19.9亿元。全区85个市级调度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129.9亿元,完成投资率119.8%,较上年增加23.9亿元;竣工项目34个,预计年新增产值99亿元,新增税收3亿元。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年总投资35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08.4亿元的85个市级调度重点项目,立项、规划、国土、环保四项手续全部办结,开复工率100%;完成投资129.9亿元,完成投资率119.8%。建立重大项目颜色预警机制,采用“红黄绿”三级预警颜色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公示。严格落实重大项目三级包联制度,形成上下协调配合的联动工作机制。

【重点领域改革】

精准落实减税降费、保供稳价等援企稳岗惠企政策,为企业减免税费2.7亿元。开展军民融合,包头铝业有限公司、包头市正北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被包头市军民融合委员会纳入包头市军民融合企业名单;五二研究所每季度为包铝铝合金相关产品提供检验检测服务;一机集团向包头铝业有限公司采购军用车辆铝合金车轮材料。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成为自治区唯一获得国家级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驻区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覆盖率23.5%,科技创新研发经费同比增加17.7%,建成包铝“5G+互联网”基站9个。加速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东河区共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2个、“专精特新”示范中小企业2个、细分领域专业化“小巨人”企业1个、科技型中小企业3个、包头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个、服务型制造业企业2个。

【资金保障】

争资争项能力进一步提升,争取到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3961.2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5589万元、社会福利事业资金1197万元、湿地保护补助资金30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83万元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力度加大,累计化解政府债务4.8亿元,归还刚性兑付到期本息8.9亿元,实现无分歧账款全部清偿。


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

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决守好“三红一绿一蓝”五条线。编制《包头市东河区“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开林长制,完成森林植被恢复和重点区域绿化1.1万亩,3000亩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5000亩天然林保护封育工程高质量通过国家、自治区验收,森林覆盖率达到24.9%。实施城市双修工程,修建和改造绿地公园2个、小游园6个,实施绿化工程10余项,城区新增绿化面积39.7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35.1%,道路绿化率97%。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压紧压实河湖长工作责任,深入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工作,通过自治区水利厅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验收,完成全区27条河道、2座湖泊、1座水库的划界工作。实施河湖连通、北梁诸沟河道治理、转龙藏公园等水利工程,水清岸绿的城区水系景观体系初步形成。包头市南海湖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实施。

【污染防治】

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问题有效整改。印发《东河区2021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巩固散煤治理、燃煤锅炉治理、“散乱污”治理成果,推动城乡清洁能源替代,强化扬尘、秸秆、垃圾焚烧管控、重污染天气应对,治理北梁腾空区约240万平方米裸露土地、61800平方米土路扬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2.2%。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万人千吨”水源地专项整治,加强水源地监督管理。开展高风险企业、重点场地调查评估工作,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组织9家企业接入工业固废物联网系统。

【推进能耗双控】

“双碳”“双控”“两高”工作扎实推进。印发《东河区2021年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实施方案》《东河区能耗双控应急预案》等,编制完成《东河区2021年能耗预算管理实施方案》。落实包头市下达的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组织召开重点耗能企业培训会暨能耗“双控”工作政府组成部门座谈会、能耗双控工作推进会等,实施有针对性节能降耗措施,全区能耗双控预警等级处于绿色区间。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能效水平评估。开展“两高”违规项目清理整顿工作,建立项目台账。组织开展主题为“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在“今日东河”开辟节能降耗专栏,向全社会发出节能降耗倡议。维多利摩尔城、维多利新天地被自治区商务厅认定为2021年绿色商场创建单位。


社会发展


【城市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工业路、环城路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南门外大街包百过街天桥投入使用,完成王大汉村雨污水管线改造泵站建设工程,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度极大提升。推动公园绿地改造升级,包八中西侧、北梁二路、北梁新区西二区口袋公园建成开放,新增3处街角绿地,完成4处景观提升改造和18条道路及5处公园绿地补植补种。完成40万平方米、25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城市品质提升西五街街区改造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70%,完成35万平方米供热二次网改造,通过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等方式完成2.6万户、221万平方米清洁取暖任务。推动北梁腾空区建设,公安业务技术用房、东河看守所、区人民法院投入使用,景晟学府、水泊东岸、绿地西斯莱等9个商住项目加快推进,副食品厂路、北梁七路、包伊路、兴航路改造等道路工程进展顺利。为包头市恢复全国文明城市资格做出积极贡献。

【乡村振兴】

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6人全部稳定脱贫,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成绩位于全市前列,区扶贫办获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制定《东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卫生户厕改造完成4个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覆盖农村户厕3400余户。高标准完成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任务,排查发现的38户问题户厕已全部整改到位。开展“三清一改”战役,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农村公路联网路建设、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对全区21座桥梁安装84块桥梁信息公示牌和限载标志牌。《东河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获得批复。

【就业创业】

实施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搭建线上线下人岗供需平台,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各类招聘活动76场,提供岗位8322个,达成就业意向870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91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41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15人,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141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加大援企稳岗力度,为216家企业、14920名职工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资金298万元,23家企业享受“以工代训”补贴资金1305万元、惠及职工2.2万人次。搭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18人。开展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8837人,城镇就业培训2964人,创业培训1160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凸显,新增创业园孵化基地2家,为259户个体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发放创贷资金9122万元。加大困难群体就业帮扶,认定就业困难人员2665人,发放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7000万元,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2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社会保障】

贯彻落实“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各项举措,坚决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分别为7.9万人、1.8万人、1.5万人,全民参保和企业养老保险扩面新增参保5693人。积极推动企业养老保险纳入全国统筹,全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支出10.5亿元,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支出4.5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支出4100万元。为全区城乡居民特困人员3227人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52万元。建设工程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100%全覆盖。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根治欠薪制度全覆盖专项行动,帮助4918人追讨工资6136.7万元。大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提高45元,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635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补贴资金223万元。城镇特困供养人员每月提高95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每年提高600元,全年共发放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等各项补助资金1343万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推动滨河老年公寓普惠养老东园分院建设,发放养老领域床位补贴资金419.4万元、高龄津贴1420.2万元。推广“老小福园”模式,建成铁西街道豪德社区、南圪洞街道复圣元社区等22个养老服务站点。全面落实拥军优属各项政策,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发放各类补助金、优待金2177.8万元,开展创业和职业技能等适应性培训。

【教育发展】

深化校长“选聘制”改革,成立了以教研员为专业引领者的工作坊共17个,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4名教师,引进教育部重点师范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省级重点师范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优秀毕业生12名。新建回民小学、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绿地校区、西脑包幼儿园和复生园幼儿园项目进展顺利,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区属高中普文普理一本及本科上线增值人数大幅增长,向全市教育“第一方阵”迈出坚实步伐。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全年新增普惠性幼儿园3所,新增普惠性幼儿学位210个。13所学校获得包头市文明校园称号,区属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百分之百达标,均获得市级文明校园称号。举办东河区首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机器人大赛,科技工作成果丰硕。落实好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惠民政策,全年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师生4789人次、874.3万元。

【卫生健康】

全面加强健康城市创建,创建各类健康细胞106个,积极推进健康东河行动落实,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市卫生长效考核位居全市前列。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复审和评审,东河区建成自治区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完善新冠肺炎、鼠疫防控方案预案,完成524名额济纳滞留旅客来包健康监测工作。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完成东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PCR实验室建设工作,设置全员核酸检测固定、流动采样点139个。持续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设置疫苗接种点21个,接种覆盖面和覆盖率不断扩大。推动完善3家医疗集团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规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就医、监管信息化建设,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网上挂号、缴费等基础功能,东河区沙尔沁镇中心卫生院远程医疗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实施中医院(蒙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中医院完成康复科、康复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100%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0%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或蒙医药服务的目标,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区13家养老院已与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辖区内已有3家医养结合机构。搭建完成包头市第一家医疗废弃物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医废处置“云监管”。

【文体旅游】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13场,惠及群众20余万人次。丰富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北梁全民健身中心完工,建成五人制足球场9块并免费对群众开放;举办各类体育赛事15项,共计参与人数2200余人次;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2人,培育社会体育团体、协会10家,新增批复协会6家。南海湿地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包头剪纸展陈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十四五”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库,南海湿地体育公园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体育公园建设项目库及自治区体育局重点项目库。推进市级以上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开展非遗面塑、剪纸进校园活动近500场次,学生参与人数达3.3万余人次。

【社会治理】

全面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百日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开展东河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食药安全风险有效防范,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做好全区应急物资保障服务工作,采购储备各类防疫物资87种、23.6万件。全力推动信访积案化解,中央巡视组交办的6批243件信访事项通过自治区审核,中联办第一批交办84件已化解76件、上报8件等待自治区审核。纵深推进扫黑除恶,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21个。按照“一案三查”和“三个不放过”的要求,立案11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5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局面更加稳固。


                                                 2022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