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春天,最能感受一座城市的活力。道路平坦宽敞,建筑鳞次栉比,街区美丽多姿,公园绿地随处可见,小区环境更加整洁有序,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爆棚”……这是东河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取得的成效。
今年,东河区将加快推动城市更新步伐,升级“硬件”、更新“软件”,外修“颜值”、内塑“气质”,使城市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让生活在这座老城区的每个人,感受着城市焕发的新活力,收获着幸福与喜悦。

活力北梁更加宜居宜业
家住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的王大爷今年72岁,这些年,他走遍了东河区的大街小巷,“近几年东河区的变化,放到以前,我想都不敢想。过去的大水卜洞从土坑水沟变成了漂亮的公园,过去我们挤在老北梁低矮破旧的平房,现在在安置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楼下公园、社区活动室等都有,城市面貌变化翻天覆地。尤其是当我看到生活多年的老北梁拆迁区上建起了包一中和公园路小学富力校区,附近还有吾悦广场,听说还要建新的商场、医院,就赶紧让我儿子在那里买上了楼房。环境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好。”王大爷对城市变化竖起了大拇指。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
“由于建设年代久,我们小区的地下管网和道路破损严重,过去经常为这些问题苦恼,街坊邻居反复找人修缮。现在,小区里路面平整开阔,拆除了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配备了健身器材,整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关键是上下水管道也进行了更换,困扰我们多年的跑冒漏水问题得到了根治,再也不用为这些问题犯愁了。”家住铁西街道芳草社区三街二区的刘大妈向记者介绍老旧小区改造的好处。


去年,东河区在自治区旗县区中率先启动城市更新,完成铁西、南圪洞、东站、和平路街道45个小区基础改造工程,改造老旧小区208个、350万平方米,拆除凉房13700多个、8万多平方米,改造供热、供气、雨污管网150公里等,让4.3万户居民住宅旧貌换新颜,幸福生活“再加码”。今年,东河区将继续吹响“城市有机更新”号角,立足提升宜居性和繁华度,坚持以市民为本,以“工匠精神”实施和平路、南圪洞、铁西等重点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坚持“轻更新、微改造”,合理布局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完善市政基础配套设施,用好工业遗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资源,“推陈出新”植入新兴业态和文化内涵,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新样板。巩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改造老旧小区52个、47万余平米,改造供热二次管网24万余公里,着力打造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便利的社区。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改善人居环境是塑造城市名片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内容。东河区在推进城乡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完成了人民公园景观环境提质工程,通过因地制宜新建体育休闲场地40处,将散布于群众身边但不便于群众利用的空间、绿地整合集成,建成口袋公园30处,新增绿地1.7万平方米,让市民更加便捷地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

市民于先生告诉记者:“人民公园改造以后更漂亮了,不仅重新打造了运动场所,还整修了破损的地面,增加了绿植,更方便了附近居民的休闲、健身、娱乐活动。政府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给老百姓造福了。”

今年,东河区将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投入6.4亿元实施24个重点城建项目。优化交通路网,进一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提高城市道路通达性;实施景观提升改造,新建“口袋公园”,增设小微景观节点,打造群众新休闲、慢生活、微度假的共享空间,老百姓更具获得感。
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管理
“这处违建终于被拆掉了,我们的视野开阔,感觉清爽多了,出行也更方便了。”在东站街道公园路社区公路总段职工住宅楼,一处私搭违建被拆除,围观的居民连连称赞。

环境整洁、停车方便、道路通畅……这些都是居民最关心的身边事,也是能让居民感到舒心幸福的事。2022年以来,东河区从细微处入手,积极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十大攻坚”行动,以“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拆除违建1.8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60条,施划停车泊位1.4万个。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成“鹿城管家”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让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了“数字化管理”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今年,我们将加强对城市家具保洁、广告牌匾整治、建筑外立面提升等工作,实施街景绿化亮化美化,推动35条背街小巷和存量鸽棚整治‘双清零’,全力扮靓老城区颜值。深入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用好‘鹿城管家’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持续提升城市‘智’理水平。”东河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