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包头、作贡献 | 东河区:铺就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眼下,东河区凝心聚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各类短板,引进产业项目,畅通要素流动,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棚变“聪明”
老旧温室“换新衣”
在沙尔沁镇沙一村益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棚外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挂在枝头绿色饱满的黄瓜甘甜可口,科技大棚的“主人”合作社理事长张春明正在将一袋袋干冰放入“气肥盒”里,向记者展示他的二氧化碳气肥“黑科技”。
在二氧化碳气肥、温度湿度控制等技术的加持下,个大饱满、色泽鲜艳的超级番茄、绿洋梨等农特产品每年都成为市民争相购买的“爆款”。除了供给本地市民,大量产品更是远销北京、河北等地,是我市周边乃至自治区一张叫得响的农特产品“名片”。
一座座科技大棚搭建在东河区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个个老旧温室也得到升级改造,换上“新衣”。今年以来,通过“农户参与、龙头企业组织、金融机构支持、镇村统筹、政府奖补”的模式,持续推进110国道、G6高速沿线集中连片改造老旧温室1000亩以上,引领带动周边村民自主实施升级改造老旧温室1000亩以上。
秸秆成“宝贝”
打造绿色“循环链”
对于处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相信不少人的印象还停留在田间地头的“黑烟”里。在东河区,秸秆在“综合利用”理念下,被探索出多种用途:化身有机肥料、制成动物饲料……变废为宝,充分发挥“秸秆”效益。
作为包头市的“菜篮子”,东河区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秸秆资源量大。如何把不值钱的秸秆带进循环利用的“环保旅程”?近年来,东河区锚定“双碳”目标,通过项目引进和创新思考,全面推进废弃农作物回收利用工作。2022年,共建立鄂尔格逊和土合气两个综合利用中心,建成储草棚8400平方米,购置秸秆收集加工机械17台套,已投入使用。
“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收割后,剩余的秸秆便成为农业废弃品。过去,以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会造成空气污染。近年来,东河区一边致力于解决农村地区的秸秆焚烧问题,一边积极提倡秸秆综合利用。”区农牧局农业服务室主任乔宝君表示。
如今,每逢开春,在东河区田间地头已看不到农民焚烧秸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打捆回收,年回收量达到8万吨。
龙头企业到“地头”
产业发展“有奔头”
走进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的设施蔬菜高品质示范园,记者看到,在新建的第九代新型日光温室大棚里,普罗旺斯西红柿已经拔出翠绿的幼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边,工人们正在抢抓工期,加紧建设其余温室大棚,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给附近的村民带来致富的信心。
而在大巴拉盖村融牧奶牛养殖示范基地,7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农舍、630平方米的奶厅、27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已经建设完成,养殖奶牛300多头。融牧养殖公司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4年,项目全部建成后,奶牛养殖会达到3000头,将成为东河区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示范基地。”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项目。今年以来,东河区紧盯年度目标,推动政策、要素、服务向重点项目聚集,全力做好要素保障,真抓实干推动各重点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达效。截至目前,东河区11个农牧业重点项目已全部按计划推进,完成投资3.3亿元,占全年计划总投资的96.2%。
天禾农旅研学综合体项目强力推进、总投资1亿元的蒙兴千亩老旧温室改造项目现已完成300亩、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也在加紧建设……放眼东河区广袤的农村大地,一个个高品质项目正在铺就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