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东河区:产业兴旺农民富 民风淳朴乡村美
产业发展生机勃勃,乡村环境干净整洁,文明乡风滋润百姓……在东河区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幅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走进沙尔沁镇莎木佳村村民金一功的葡萄园内,蜿蜒的葡萄藤,绿叶成荫,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透亮圆润,让人垂涎欲滴。葡萄架下,老金和他的妻子熟练地撕下葡萄袋,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一串串葡萄从枝蔓上剪下,再装入筐中,并将摘好的葡萄整理、称重、封箱……忙得不亦乐乎。“套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虫、防菌,让葡萄表皮保持光亮,品相更好,品质更高,确保今年有个好收成。”老金向记者介绍道。不少游客趁着周末过来,体验采摘的快乐,感受农家乐趣。
“今年果园里种植了6亩左右葡萄,品种有京亚和红提,经过精心培育,葡萄喜获丰收,亩产3000斤,平均每亩能挣8000-10000元,我们村民的腰包也比以前鼓了,日子越过越好……”老金高兴地对记者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东河区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牵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结合自身地理优势和产业特点,持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把农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特色产业,把休闲旅游与农业体验等活动相结合,全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等为一体的特色网红村庄,以休闲农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增收致富。
走进阿都赖村,村庄整洁,环境一新,经常可看到志愿者带着“红袖章”查看卫生状况并及时清理垃圾。房前屋后干净清爽,大片青翠的树木生机勃勃,村道两旁繁花似锦,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犹如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田野间铺展开来。
“我们村以前环境很差,出门落一身灰,都不敢穿白衣服,现在干净整洁、风光秀美,一到节假日,好多人来我们这里采摘游玩”。阿都赖村村民刘大妈的话语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美丽乡村离不开人居环境的持续治理。东河区坚持环境污染做“减法”,生态保护做“加法”,持续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在治污的同时,“增绿、插绿、还绿”,加大村庄的美化,推动村庄变“一时美”为“持久美”、“局部美”为“全部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笑脸多起来。
“我们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督查检查力度,进一步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全面见效、多点开花,不断刷新农村‘颜值’,提升内在‘气质’。截至目前,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5万余吨,农牧业生产废弃物1.1万余吨;已完成王大汉村、阿都赖村等6个乡村树木栽植工作,共栽植乔木3238株,绿篱4072平米,清理死树1189株。”区农牧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自从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还转变了村里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河东镇王大汉村村民王慧颖说道。
移风易俗不仅给王大汉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嬉戏,老人们排练文艺节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仅是王大汉村,如今在东河区各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文明新风吹进了千家万户,文明乡风越来越浓。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乡野。近年来,东河区积极开展“文明户”“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乡村文明新风尚;通过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卫生评议会等,与村民代表共同协商,确保让村规民约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凝心聚力谱新篇,乡村振兴正当时。东河区将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继续铺展开乡村美、乡风淳、产业兴的时代画卷,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